教養孩子的秘訣:溫柔而堅定、幽默有彈性

何謂「溫柔」+「堅定」?

溫柔是指先放下成見,不帶批判的傾聽孩子,用溫柔的言語跟姿態,去試圖理解孩子的感受;堅定指的是有很好的、一致的界線,給孩子規範,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。


談起教養,家長們的心中必定有一個理想典範:能具有同理心,站在孩子的角度,傾聽跟理解孩子,同時,又能清楚告訴孩子規則是什麼,和他一起畫界線。若能這樣擁有溫柔面、規矩面,才是和孩子相處的長久之道。
但在實際生活中,我們常會操之過急,在情緒緊繃的狀態下,對著邊哭邊咬著奶嘴的孩子生氣、講道理,紊亂的因素交雜下,通常會讓情況變得更糟。

神經科學家丹尼爾席格提到,人腦分成左腦和右腦,左腦是理性的、邏輯的、語言的思考;右腦負責情感、全面性、非語言的思考。剛出生的嬰兒就開始使用右腦,但左腦的發展要到一歲多、兩歲才開始發展,所以在四歲以前,孩子的語言與邏輯能力仍未發展好,他們搞不清楚做某件事會帶來什麼後果。

另外,負責自我控制的大腦前額葉,也是四歲才慢慢發育,直到二十幾歲才完全長好,這也是我們民法規定二十歲成年,十八歲才能考駕照的原因,我們的大腦長得比我們想像的還慢。

這也是為何父母會覺得,孩子明明聽得懂,為何會故意搗蛋、唱反調?其實孩子真的不是「故意」,他們一個是不明白事情的後果(邏輯不好),一個是即使明白,也沒辦法克制自己的衝動(自我控制能力尚弱),所以父母對於四歲之前的半獸人,真的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跟愛,因為孩子的大腦真的還沒長好。

另外,左腦跟右腦的連結也尚未完全,幼童的身體會先感到情緒反應,但大腦還搞不清楚現在發生什麼事情了。因此,當孩子們生氣、暴走的時候,爸媽想要越過右腦,直接跟左腦講道理是行不通的。我們要先用「溫柔」的態度跟孩子的情緒連結,並且幫助他們「標籤那個情緒」是什麼,讓孩子平靜下來之後,你才能「堅定」的去跟孩子的語言及邏輯系統溝通。

何謂「幽默」+「彈性」?

除了溫柔而堅定,你還需要「幽默有彈性」。因為對小小孩而言,嬰兒式的哭鬧是常態,五歲以前的幼童就是覺得世界要繞著他轉。你跟他講道理講道口水流乾,他還是不會買單。這個時候爸媽可以幽默的、用遊戲式方式「哄騙」孩子,例如與其一直要小小孩不要做某件事,還不如拿其他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。像是我的寶寶不愛喝水,我就會用找他乾杯的方式讓他覺得我們在玩「乾杯遊戲」。

「彈性」則是爸媽要堅持界線,但界線不是僵硬不可調整的,而是有彈性的,有一個範圍的。例如不讓寶寶喝垃圾食物,但可以吃一些天然的水果或綠豆湯當甜點;或是要寶寶九點上床睡覺,不是要他九點就要秒睡,只要把握九點關燈,寶寶躺到床上就好,他要在床上滾來滾去或唱歌,爸媽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。

給想當好有愛心、有耐心媽媽的妳

現在的人生的晚生的少,爸媽的教育程度又高,難免對自己的育兒標準很高,這樣一來,壓力太大容易產生挫折感。不旦會對打不到要求的自己生氣,也會不小心對孩子出氣,產生負面循環。
所以,媽媽能做的,是多一點的自我覺察,在感到挫折沮喪的時候,深呼吸,停下來,問自己到底發生什麼了?挫折可能是來自什麼原因?會不會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媽媽夠多的關照,所以想要當完美的媽媽,不讓孩子有一樣的過去?或者像是孩子在外面搗蛋時,媽媽會擔心其他人的眼光,怕別人覺得沒把孩子教好,所以容易有情緒?或是擔心孩子沒有得到最完美的照顧,會沒有長好,以後在社會上不能出類拔萃?
找到讓自己挫折的根源,可以減輕育兒的壓力,讓辛苦的父母喘一口氣。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