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壓力與情緒管理】分清焦慮情緒與焦慮症?適合愛胡思亂想的你

你知道嗎?根據調查報告顯示,全球每14個人就有1個人患有焦慮症。
焦慮症的盛行率為1.6%,終身盛行率為5.1%~8.9%。且女性得到的比例遠高於男性,約為2:1。尤其45歲以上的女性更容易出現,失業、已婚及家庭主婦這些身份都會增加罹患風險。

焦慮是什麼?

我們可以從焦慮(anxiety)害怕(fear)恐慌(panic)來細分,看起來這三種是類似的情緒、但要你區分的話,你能夠說出明確的區別嗎?
焦慮:對「未來」的問題或威脅感到擔心,因而在認知層面上產生的負面情緒。
害怕:對「當下」即將到來的危險或危機做出的反應,具有立即性。
恐慌:在負面情緒後產生的過度生理及認知反應,生理反應像是過度換氣、胸痛,認知反應像是害怕死亡、失去控制。

焦慮情緒 vs. 焦慮症

每個人都會有焦慮情緒,但焦慮症患者所感受到的焦慮和一般人是不同層次的。
以天氣及氣候來形容,焦慮情緒就像是天氣、焦慮症的焦慮就像是氣候。
焦慮情緒(天氣):短則幾分鐘、幾小時,很少會維持到幾天。通常會知道為什麼會焦慮,且做一些事注意力就會被轉移,不好的情緒很快就會被代謝掉。
焦慮症(氣候):長至幾天、幾個月,有些人甚至能到幾年,因為造成焦慮感的原因或事件可能太多或太複雜,所以往往無法鎖定特定成因,且無法單靠轉移注意力或其他事消化不好的情緒,有一點特別不一樣就是生活會嚴重受到影響,注意力無法集中、失眠、無法出門等等都有可能發生。

當焦慮發作時是怎樣的感覺?

底下是來自一名國外的焦慮症患者Ton Mazzone的自白。你可以試著一起感受看看焦慮症患者的症狀。

(1)偽裝情緒:

焦慮症患者每天醒來就是覺得很累、要是可以的話想一整天都待在家裡躺著就好。他們會偽裝自己焦慮的情緒,營造出自己美好的外在形象,就像是一名演員。

(2)瘋狂的思考:

他們從醒來到睡前都在思考,從大事到小事、大綱到細節都想的鉅細靡遺,他們會反覆去思考昨天發生的事、今天即將發生的事以及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,也因此他們無法專注注意力,因為他們大腦的思緒都花在思考還有擔心這些事情上。

(3)完美主義:

許多焦慮症患者往往都有完美主義,比如當他們今天有個約會,他會不斷地去思考在這個約會中他要做什麼、怎麼做才好,深怕哪一個步驟做錯、會導致別人對他的觀感不好。但就算前一秒已經做得很好,下一秒他仍然會持續懷疑,「我是不是不該這樣錯?」、「還是剛剛應該這樣才對。」尤其當他們犯錯的時候,更會抓緊機會去譴責自己的缺點,過度地放大檢討自己。

(4)渴望認同:

他們擅長在社交軟體上經營美好的假象,可能在IG或FB上PO的都是出去玩的照片、但實際上卻都待在家裡,每天滑著手機羨慕別人的生活。他們也特別渴望獲得社交圈的認可,經常懷疑「我的朋友是不是不喜歡我」、「他為什麼不回我訊息」,就像剛剛提到的完美主義一樣,他們的個性往往也比較偏執一點。

(5)失去控制:

有一點最明顯是焦慮症和大家不同的點。生活中每個人可能都會經歷到焦慮感,但大多數時間我們是能控制的、但焦慮症患者就算知道自己的焦慮非常不可理喻,卻沒辦法控制這樣的想法,他們沒辦法壓制下去,對他們來說掌控權不在自己手上。

焦慮症的成因

在面對壓力時,我們可以從人體的生理及心理系統來看焦慮是如何產生的。

一、生理系統

在我們的邊緣系統 (limbic system)裡,有一個行為抑制系統(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,BIS),專門接收一些來自生活中無法預料事件的訊號,特別是當身體功能感知到危險時,BIS區域會受到激發,同時在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區域也會連帶被影響,因此人在情境下會產生較強烈情緒、並感到焦慮,試著判斷周遭是不是即將有危險發生。
在另一行為促進系統(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,BAS)中,則有戰或逃系統(fight/flight system,FFS),當遇到危險情境時,不只是情緒上會感受到恐慌、身體也會接收到威脅的訊號,交感神經系統迅速改變,腎上腺素分泌會增加、心跳加速、呼吸增快,以隨時因應緊急狀況,並判斷要選擇戰鬥或逃跑的反應。

二、心理系統

在心理系統上對焦慮的解釋,則多著重在情境及認知層面。

(1)社會歸因:

社會上的壓力事件讓人類的生理及心理都產生焦慮的反應,這些壓力事件大多與社交或人際有關,比如離婚、親人去世,除了心理層面的焦慮,物理上的受傷或傷害也會造成焦慮。而有些人在壓力下可能會產生嚴重頭痛或過度換氣,這方面每個人都不一樣,比如當我煩惱的時候會很頭痛、但通常不會到很嚴重,可是我有朋友在壓力大的時候會偏頭痛到沒辦法走路的那種。

(2)整合模式(integrated model):

有一心理學家Barlow提出壓力易感理論(triple vulnerability theory)來解釋焦慮的成因。其中分成了三項易感性分別是
一般生物易感性(generalized biological vulnerability):先天對某些外在事物就容易感到焦慮、並非是藉由後天學習而來。 ex玻璃杯是空的、有些人會感到不自覺的焦慮
一般心理易感性(generalized psychological vulnerability):對無法掌控的事物感到焦慮。 ex當缺乏自心、低自尊或者沒有能力去因應壓力時,即感到焦慮。
特殊心理易感性(specific psychological vulnerability):從早期經驗中習得的焦慮。 ex看到爸媽害怕狗,便認為狗是需令人害怕的事物,所以儘管沒有直接關係導致,也會對狗產生害怕、焦慮感。

雖然我們往往認為情緒是難以被加以解釋或分析的,但希望今天的知識能讓大家更理性清楚情緒的來源、成因,以及之後我們會再談論,該如何進一步解決情緒。情緒可以說是人另一面的面具,他可以是表露於外的、也可以是被隱藏起來不明顯的,不過希望大家都能對自己的情緒能更深刻地認識,藉此也能提升自我的覺察力。

資料來源:
https://meetype.com/41815/general_anxiety_disorder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PgrQgum9R8
DSM-IV
David H.Barlow, V.Mark Durand, and Stefan G.Hofmann《Abnormal Psychology》p.127-159

作者:陳羿涵、廖偉玲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