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個人成長】收穫心態之書摘與心得

收穫心態的作者說:「我們從童年就展開成功旅程,總是在達成更大、更好的成就道路上,卻沒有學過該怎麼快樂。」就像很多高成就者跟創業家,很少為自己的成果開心,就算開心也持續不久。解法,在於改變「落差心態」,專注在已經完成什麼的「收穫心態」。

「落差心態」是把心思專注在未完成的理想跟目標。

它難以讓人快樂,是因為心理學的「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ion」機制,我們很快就能適應新的環境跟新擁有的東西,所以永遠不能滿足。不管是牽了新車,買了夢幻包包,搬進新家,收入倍增,興奮感都快就消退。

因為多巴胺的酬賞系統就是這樣設計的,人們對新奇的東西感到興趣,但拿到之後就會失去興奮感,這樣原始人類才會不斷努力探索環境跟找尋食物,在物資不充足的狀態下存活。

抱持著「落差心態」活著,我們難以安於現狀,總是盯著社群媒體上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,檢視自己哪裡「還不夠」,不夠有錢,不夠漂亮,不夠受歡迎…。難怪很多研究發現,使用社群媒體與青少年的憂鬱跟焦慮相關。

「收穫心態」是珍惜自己的經歷,看到自己已經完成的,已經擁有的。

 

「強迫型熱情」跟「和諧型熱情」:

要擺脫落差心態的比較心,得回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上,自行定義成功標準,而不追隨世俗的標準。

「強迫型熱情」是一種衝動,跟多巴胺的酬賞系統有關,有時候也跟未滿足的情緒跟內在衝突有關。
強迫型熱情讓人沒有辦法保持覺察,難以進入心流狀態。
強迫型熱情也跟低自尊有關,讓我們覺得「需要」某些東西才夠好,需要愛馬仕、開賓士、做高管…,但這些東西通常來自外在的標準跟社會的眼光。

「和諧型熱情」來自內在動機,你真的對這個東西擁有熱情,你願意長期的投入,而不是追求短期的得失,也不用跟別人比較來證明自己。
收穫心態來自和諧型熱情,成功的標準來自「自己」,而不是來自社會上認定的標準。這可以讓人拋棄必須如何的執念,更容易進入心流,也擁有持續努力的恆毅力。

擁有「收穫心態」的方法

一、心理減法

收穫心態跟落差心態的不同,就在於把眼光放在追逐還沒擁有的事物上,或是珍惜已經擁有的事物。「心理減法」則能幫助人停止與他人比較,練習感恩。

練習方式:想像生活中沒有了原本存在的美好事物,會讓人更懂的珍惜,不管是曾經喜歡的事物,或是失去激情的另一半。

 

二、學會用過去衡量自己(10年、3年、1年、90天)

定期回顧跟衡量過去在不同時間範圍的收穫,可以提升希望感跟動力。過去的變化不只是成就,還可以包括度假時光、經歷的難關、得到的教訓以及建立的關係。

例如十年來,作者歷經結婚、生小孩、拿到學士、碩士及博士學位、出書、讀書、創業、捐款、成為一個更有同理心的人。

三年來作者搬家,生了孩子,拿到博士學位、買了第二間、收入成長三倍。過去一年開設了YT頻道、請了保母、放下不健康的需要..

(看到這裡,我不自覺的升起落差心態,覺得自己很廢,還是躺平好了…,人真的不要比較)

 

 三、每晚寫下3個小勝利

研究表明,每天寫下3件感恩的事情,可以增加幸福感,也睡得更好。寫下3件勝利的事,能感覺感恩,也提升信心。

作者丹會在每天結束前寫下當天的3個小勝利,以及明天要達成的3項最大勝利。這能訓練大腦看到收穫而非落差,在睡覺的時候引導潛意識,並且讓隔天有清楚的目標。如果想更進一步,還可以將你的勝利與信任的夥伴做簡單分享(不超過2分鐘)。

 

我個人覺得,隔天的目標可以飆出最重要的一個就好,降低難度也減低挫敗感。找人分享很好,但是沒有也沒關係。可以先練習「睡前寫下3件勝利的事」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很難,我今天什麼了不起的事也沒做,哪來的勝利??但這個勝利可以非常小,像我今天去換了漏氣的車輪、去做諮商、寫了文章,都算是勝利。又或者洗衣服、接送小孩、準時去上班也可以,重點是練習看到自己做到的部分。

 

四、善用每天的最後一小時,保持收穫心態。

作者提到有九成的人在睡前一小時滑手機,這是在消耗未來的生產力跟創造力。

作者分享他過去幾年在博士班的作息,睡前會花10分鐘寫日記,把隔天要完成的事情列出來,也為隔天要寫的文章列出一些想法。隔天早上5點去健身房,在進入健身房之前寫10分鐘的日記,確認要完成的事、自己的目標、以及會浮現在腦海的任何東西。接著一邊有聲書一邊運動30-45分鐘。上課前花30-90分鐘寫完一篇文章,然後在9點到下午3點之間工作,接著回家和妻兒共度時光。這樣的作息讓他累積數百篇部落格文章,並在博士畢業前成了專業作家。

五、轉化過去的經歷

用收穫心態來看過去的事件,重新定義過去的經歷,看到艱辛的經歷中帶來的成長跟學習。(這個在「敘事治療」中特別會做這件事,我認為要一般人自己轉念沒有那麼簡單。)

結語

在書中作者會提出一些練習讓你回答,經過自我對話跟審思,來看待自己是否掉入落差心態的陷阱中,是什麼讓自己不開心跟有壓力。也要試著找到屬於自己的內在動機,才能不被社會中常見的落差心態給影響。

常常練習收穫心態,來欣賞自己做得好的部分,相信一定更能享受生命,工作也更有動力。

 

歡迎追蹤
IG  @meetype.tw
FB 廖偉玲諮商心理師
Youtube: melody的心理學

 

參考資料:收穫心態
Photo by Paz Arando on Unsplash 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