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購物車目前是空的!
【壓力與情緒管理】厭食症?暴食症?一招看懂其中差異──飲食疾患的心理分析(上)
還記得學生時代時,班上女生正值青春期,在外表上總是特別細心打扮、在身材管理方面尤其重要。那段期間裡不管胖瘦,每個女孩都在減肥,好像減肥是一股風氣、一種流行。直至長大後,這樣的社會風氣似乎仍存在於台灣女性中。依稀記得上次和許久未見的朋友相聚時,總會聽到朋友說:「我又變胖了、克制不住一直吃宵夜…」,可是仔細看看其實身材還是很纖細~甚至比上次看到時又更瘦了一些,我當時就想、到底為什麼女生從鏡子裡看到的自己,永遠都是「胖」的呢?像這種「我要變得更瘦」的文化,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?
厭食症 v.s 暴食症,看起來相似其實大不同?
「厭食症」是我們經常可以從網路、新聞等管道上聽到的詞彙,大部分的印象通常是「不吃」、「過瘦」等等。「暴食症」則是另一個和厭食症非常相似的病症,兩者間有些不同,這裡帶你細分兩者的差異:
厭食症(Anorexia Nervosa)
- 限制攝取身體所需能量,並導致對其年齡、性別、發展狀況與生理健康而言顯著過低的體重。顯著過低體重的定義為少於最低正常值,或兒童與青少年者,少於最低期望值。
- 強烈害怕體重增加或變胖,或即使體重偏低仍持續抑制體重增加。
- 個案在覺知自己的體重或身材方面有障礙,體重或身材對自我評價有不恰當的影響,或持續無法體認目前低體重的嚴重性。
暴食症(Bulimia Nervosa)
A. 暴食重複發作,一次暴食發作往往同時具備下述兩項特徵:
- 在一段獨立時間內(例如:任何兩小時內),吃下遠大於多數人在類似時間與狀況之下所能吃的食物量。
- 發作時感覺對進食行為失去控制(例如覺得自己無法停止進食,或無法控制吃什麼、吃多少)。
B. 重複出現不當的補償行為以避免體重增加,例如自我催吐,不當使用瀉劑、利尿劑或其他藥物;或是禁食或過度運動。
C. 暴食症狀與不適切地補償行為同時發生,平均達每週一次並持續三個月以上。
D. 自我評價被身材與體重不當影響。
E. 此障礙非僅發生於厭食症病程中。
總結來說,我們可以發現厭食症與暴食症有兩個共同點:
強烈害怕體重增加:非常在意體重機上的數字、太努力避免數字增加
自我評價受到影響:無法正確意識到身材問題、認知已經產生偏差
厭食症、暴食症的盛行率
像厭食症、暴食症等與飲食有關的疾病被稱為「飲食疾患」。國外曾有學者調查,發現飲食疾患的患者當中,有9成以上為年輕女性(Mash & Wolfe,2007),還有調查結果顯示,女性罹患厭食症的比率約為0.5%-1%;暴食症的比率相對厭食症較高、約為1%-3%。另外,台灣的調查結果也發現飲食疾患患者在年輕族群中所佔比例大約是2.36%-4.25%,高達將近4成左右。
也就是說,飲食疾患大多數發生在年輕族群間,其中又以女性比例較多,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新聞上飲食疾患的相關報導,大多數提到的案例皆為女性的原因。
你學生時代是否也經常節食?
美國調查研究(Hueneman等學者,1996)顯示,有約80%青少年曾經有節食經驗、而台灣也曾做過相似研究(張學岭,1996),發現多數學生會採取極端方式來節食,例如三餐不固定、每餐減量、嚴格計算熱量,甚至有學生只喝白開水。那些過度節食的同學中,身體狀況並不太好,可能伴隨著焦慮、失眠、情緒不佳等情況發生。
飲食疾患的病程長短?
厭食症大多數發病於青春期(13~18歲),通常症狀的背後伴隨生活壓力事件(例如:升學考試、人際、家庭因素等)。隨著無法擺脫壓力源、節食時間變長,厭食症患者的病程越來越長、也越來越難以控制。
暴食症的病程則較複雜,有些人的病程起伏不穩、有些人則病程緩慢,甚至可以持續好幾年,加上暴食、催吐等行為不斷復發,康復的過程都不是簡單短暫就能解決的。
這兩種不同病症,都反應出患者的內心狀態並不穩定,自我評價受到外表的影響,希望藉著良好的外表來維持自尊。不只是飲食疾患,許多身心疾病都跟心理狀態有關,因此在幫助患者康復的過程中,能夠有更多的自我了解跟照顧心理健康非常重要,這也是心理諮商能夠幫助這兩者患者的原因。
快來看看下回、帶你分析飲食疾患患者的內心想法是什麼!
⇩⇩喜歡這篇文章嗎,和我們保持聯絡吧⇩⇩
加我 FB好友:Melodyliao.tw
✔ IG:@meetype.tw
✔ FB:廖偉玲諮商心理師
✔ Youtube:Melody的心理學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