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購物車目前是空的!
依附理論是什麼? 有哪些依附類型? 我是哪一種依附?
從小到大,我們都在找尋一個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領域。從媽媽的懷抱,到與朋友玩耍的下課時光,再至和另一半共享的甜蜜關係。人的一生在不知不覺中,都與他人相互牽引著。我們從小到大追尋的,都是一個能讓自己安全依賴的對象。
最早的依附理論由約翰.鮑比(John Bowlby)所提出,他認為小孩一出生就會依賴照顧他的人,以免於自己受到外在的威脅。而依附關係影響到的不只是小孩與母親的互動,更是終其一生的生活。
辛蒂.哈珊(Cindy Hazan)與飛利浦.薛佛(Phillip Shaver)兩位心理學家,將依附理論拓展到了成人世界中。人際關係也屬於一種依附過程,雙方都期待在此段關係中獲得滿足,而形成相互的情感支持。
感情世界中,常常會聽到某方抱怨另一半不理人,而另一方卻反過來嫌對方太黏人的情況。最初,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種現象?不論是感情開始之前,或是仍在掙扎一段不想被放棄的感情,透過依附理論,都能夠讓我們多了解自己、多了解對方。
今夜,你想的人是誰? 由親子間的依附到親密依附
人的依附關係在各個年齡階段間各有不同,在幼兒時為親子依附;成年時則為親密依附。依附是「生死相關的事」,因為幼兒若沒有成人可供依附就無法存活。所以當我們依附的對象從「父母」轉到「另一半」時,另一半對自己的一舉一動,才會這麼讓人在意,甚至無法理性的判斷跟處理,那是因為生存的安全感被威脅了。
我們幼時與父母之間的互動,會形塑我們的依附類型,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。所以也有人說,每一種親密關係都是親子關係。不需要沮喪或不喜歡自己現在類型,那是兒時自己為了生存,所做的最佳努力。而且,沒有人是百分百的安全依附,也沒有人會是完全的不安全依附,這只是一個相對概念/理論,不需要把自己定型。
「覺察」跟「接納」是改變的開始,認識自己的依附類型,能對自我有更多認識,在有意識的自我成長跟學習,或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幫助之後,每個人都能越來越往安全依附靠近,享受美好的親密關係。
你屬於哪種依附類型?(你可能不只一種,但總有主要跟次要的型態)
- 安全依附 (Secure Attachment):
我好,你也好。能夠有自信的處理好兩人關係,了解自己的想法與需求,也能尊重和信任對方,是在成長過程中情感和安全感都獲得滿足的人。 - 焦慮依附(Anxious Attachment):
我不好,你好。在成長過程中未獲得足夠重視,對自己沒信心,而衍生出慣性贊同、討好他人的行為。會用一些方法去測試對方對自己的愛,但結果常常都是令他失望的。當發生爭執或關係變差時,容易產生自責、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心態。 - 逃避依附(Avoidant Attachment):
我好,你不好。不輕易相信他人,對人的信任度低,喜歡自由自在、一個人的生活,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工作跟興趣上。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,對重要他人失望,所以養成凡事靠自己,不依賴他人的行為模式。 - 混亂依附(Disoriented Attachment):
我不好,你也不好。在關係中有一種矛盾的心態,一方面希望對方能接納自己,另一方面又害怕更進一步的親密關係會帶來傷害,不相信有人愛自己。在成長經歷中,或許曾被情緒化的方式對待,或有一些沒有解決的重要事件,讓他在關係中找不到一個好的相處與對待另一半的方式。
發佈留言